“爱是什么?”莎士比亚问。要讨论爱情观,我们必须先要弄清楚,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人类为什么会有爱情。我们不打算在这个文章中详细论证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因为这个工作要留给那些极其深邃的哲学家们去完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不那么困难地揭示出爱情的起因、爱情的要素、爱情的主要类型等一些比较基础的疑问。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向大家展示,爱情并不是什么扑朔迷离的幻觉,也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团浆糊,它也不是电光火石的一个冲动,也不是一个谜;至于那些声称爱情不存在,或者说爱情只是幼稚的人的一种猜想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爱情是一种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考的实实在在的人类情感。如果我们对它了解得足够深,我们就能成为这种情感的大师。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可敬的研究者,她在研究人类爱情的领域,正在做着不可思议的贡献。当然,更多的文章内容,是我们的原创观点。由于真正直面人类爱情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屈指可数,所以你看到的这篇文章可能会给你说出一些人生难以领会的真相、一些万难再会的良知。这些知识到底是会被当做一缕青烟很快忘却呢,还是会变成你和朋友们夸耀的谈资,或者会变成改变你一生命运的机缘?我们拭目以待。 研究表明,几乎没有几种动物是完全不选择交配对象的。动物们总是倾向于跟种群中某一些个体交配,而不是另一些。有时候,他们交配时还“很挑”,太老的、太脏的、太笨蛋的,他们就选择不交配。动物交配的这种选择倾向,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类似于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类似于人类爱情的简单形态了。 让我们回到蛮荒时代的非洲大草原上,我们的祖先们英勇而艰难地生活,他们狩猎,他们工作,当然他们也繁衍。同样在非洲大草原上,古人类需要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他的野生动物都不需要面对:那就是人类的幼崽实在是太脆弱了,他们不仅仅不能自主捕食,也不能自主行走,甚至他们连吃东西都需要母亲把乳头塞到他们嘴里去。人类照料幼崽的工作,要比任何一种动物都繁重得多。这是人类选择了出生时放弃一部分身体本能,从而让位给学习能力的进化策略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母亲照料,人类幼崽很快就会死去。 于是人类母亲在怀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不得不部分地放下手中的活儿,然后她们等孩子出生之后,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哺乳期,在此之后又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子女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们能够用于采摘、觅食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不得不吃更多的东西,从而才能很好地分泌乳汁;在此之后,孩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自己找吃的。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找到更多的吃的呢?这在那个所有人的时间精力都几乎饱和地用于生存的年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选择压力,人类采取的策略是进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里,雄性负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护雌性,为其提供食物,共同养育后代。为了换取这种资源,雌性则保证对后代的父亲忠贞不二,以确定这个雄性所劳心费力养育大的后代是自己的。而人类养育后代的工 作之繁重,使得雄性没有余力同时对多个雌性履行这样的义务。与此同时,人类的社会合作和别的类似蜜蜂蚂蚁这样的社群动物不同,需要高度的配合,同时又有着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诸多因素加起来,使得人类演化出与现在婚恋关系并不是那么大相径庭的单偶制为主体,轻微一夫多妻制的两性社会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讲的演化策略,并不是指的某种个体心理或者群体心理的偏好,而是外界生存环境烙在我们种群基因中间的生理本能。那些与这个主流策略相差太远的个体,都因为选择压力而自然淘汰掉了。我们现在的这种婚恋形态,并不是全然某种社会的要求,或者某种伦理观念的驱使,事实上它是由深刻的生命基础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偏好和选择。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位美国学者,海伦•费雪(Helen Fisher)。她是美国Rutgers University的人类学教授,研究人类爱情(Romantic love)有超过30年的时间。她的著作直到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翻译成中文。 费雪在研究中发现,我们通常说的爱情,有一些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这些基本要素,使得爱情呈现为今天这个形态。在众多的要素中间,有三个最为基础,它们分别是:性欲(sex drive or lust)、浪漫关系(romantic love)、以及依存(attachment)。这三个要素各司其职,就能够组成大众所通常认为的那种爱情了。 其中,性欲让一个人充满了交配欲望,这种欲望是没有一个太确定的目标的,一个人完全可以开着车的时候对路边的一个陌生人产生性欲。 而浪漫关系是指人类会对某一个恋爱对象产生独有的注意力,它表现为一种“沉迷”,也就是陷入爱情的时候,人们几乎无法从中自拔,时时刻刻都关注着某一个对象。浪漫关系是古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对人类种群造成的选择压力的产物。拥有一个伴侣,照看一个家庭,对于人类来说要比对于别的野生动物来说压力更大,所以人类必须要采取策略节约交配精力。这个策略就是人类会对某一个对象产生深深的关注和沉迷,以至于他没有空闲和多余精力去另行交配。这种关注和沉迷既表现为“忠贞不二”,也表现为嫉妒。例如,有一个王二因为性欲的原因可能和一个迷人的姑娘发生一夜情。在性欲的驱使之下,王二对于他伴侣在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是不是会和别人上床,并不感兴趣。然而有一天,王二爱上了这个迷人的姑娘,他忽然对姑娘产生了强烈的独占欲望,开始非常在意她是不是还和别的男人有往来;并且有可能他对别的一夜情伴侣再也没了兴趣,也有可能是他虽然对其他一夜情伴侣还有兴趣,却无法产生类似于对这个姑娘的这种关注和嫉妒。这时候,如果这个姑娘也爱上了他,同样也会对他产生嫉妒,她大概对于王二继续乱搞不会感到太舒服。终于她对王二提出了不满,王二也答应了她从此忠贞不二。这时候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单偶制。 而第三个要素,即“依存”指的是,人类和某个伴侣在一起相处,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受保护的感觉,这是某种安全感,这种感觉使得恋人会渴望一同生活。例如,热恋中的男女会喜欢约会。王二给他爱的姑娘打电话,说想要跟这个姑娘约会。如果这个姑娘说,那要不你到我家来,我们做爱吧。王二觉得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这个姑娘说,我不想跟你做爱,我只想跟你看看星星。热恋中的王二也很高兴,欣然前往。这里头不仅仅是因为男生想培养出发生关系的土壤,还包含了他就是愿意和这个女生相处的愿望,即使是单纯吃吃饭,散散步,依然能够感觉到宁静和安全。此外,这种依存感创造出一种包容的态度,它让人和自己伴侣相处的时候变得更加宽容,从而使得长久相处直至后代长大成为可能。 这三种要素,并不是在某种理念或者伦理层面存在,也不是学者捏造出来的对于爱情的假说。这三种要素分别有其生理学上的基础。换而言之,我们的身体构造,让我们同时体会到这三种东西,而这三种东西和别的一些东西的混合体就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 这三种东西在很多时候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对于人的情绪、感觉产生的影响是通过激素分泌来实现的。而这些激素分泌不仅互相之间密切相关,而且跟人的行为也关系紧密。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了什么: 首先,性欲作为原动力,它像是一种饥渴,一种没办法长时间满足的欲望,驱使我们去寻找交配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做出了多番的努力。终于,有一个人找到了一个性交的对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向我们展示性欲是如何跟其他两个因素发生关系的。 性高潮会促使人体分泌多巴胺。这个小机关躲在人脑的深处,它埋藏得比我们思考时活跃的大脑皮层要深、甚至比掌管我们情绪体验的大脑组织还要深,它乃埋藏在最深处,被称之为“爬虫脑”的部分,是人类大脑进化路程中最先出现、最为原始也最为基础、提供让我们活下去的最必要的那些冲动的所在。这个区域称之为“VTA”,所掌管的是人的欲望、动机、创造和注意力。在VTA中,有一种叫做Apen的细胞,负责制造多巴胺。多巴胺被制造出来,由循环系统带到大脑各个部分,于是人类感受到了强烈的快感。这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奖励机制,一切有助于人类繁衍下去的活动几乎都能触发这种奖励机制,例如解谜有助于我们改善生存条件,于是解谜成功的时候会触发奖励机制;例如性行为有助于我们繁衍后代,所以性高潮会触发奖励机制;例如战胜强敌有助于我们保卫种群,所以战胜对手能够触发奖励机制……而此时此刻,多巴胺因为性高潮被制造出来之后,会激发人建立浪漫关系的欲望。因为它一方面刺激VTA里关于集中注意力的部分,一方面刺激另外一个叫做“阿肯柏氏核”的大脑组织,而阿肯柏氏核主管的是计算得失,衡量风险,并且决定要冒险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性高潮之后制造出来的多巴胺会引导人专注于这个做爱对象,并且计算和他在一起生活的得失,然后采取行动,是不是要冒险和他建立长久关系。而这种建立长久关系的愿望,和集中在他身上的注意力,就是“浪漫关系”的来源。
与此同时,性高潮还会使得“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出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这两种激素使得人感到宁静祥和,烦恼消失。催产素会让血压下降,让人感受到放松,安全、另一方面还会让人变得更加慷慨有爱心,表现出值得依赖的素质。因为这两种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体会到依存感。这就是为什么在性爱之后,有的人会体会到和对方合二为一,产生出想和对方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费雪所说的爱情三要素并不是“主张上的”同一,而是“事实上的”统一。因为我们身体机能的相似,每个人在爱情中机会都体会到这三个要素的作用。也就是说,费雪的研究,并不是在描述,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她是在描述,事实上爱情的形态是怎么样的。这三个基本要素,再加上一些别的东西,例如利益交换,例如禁忌的突破,例如不对等的年龄关系,就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恋爱,例如政治爱情、不伦恋、忘年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要素通常会一起发挥作用,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并不协同作战。费雪认为,一个女人完全有可能对于她的丈夫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感,但是同时又对另一个男人有着强烈性欲,而且同时还对另外一个完全和前两者没关系的人有一些浪漫幻想。(而且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女人激素分泌出现了问题。) 也就是说,就算两个年轻人的关系中出现了这样的三个要素,也只能够说明他们有了爱情而已。这段爱情有可能是及其脆弱的,有可能只能够存在两天或者一个星期。也就是说,那些稍微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爱情,还有一些别的要素存在。这些要素是什么呢?经过一些观察我们发现,一对恋人至少还需要一种“可共存的精神状态”,才能够稍微地维持这段关系。于是这个模型就变成了:
所谓可共存的精神状态是指这样的一个必要条件:两个人之间必须要能够互相容忍,他们需要有差别不大的生活习惯、互相可以忍受的生活态度、互相可以容忍的消费观念、不要太排斥的价值观、甚至还有宗教信仰之类的因素。当然,这是一个极为难以量化的概念,也和每个人的容忍度等因素相关。在这里我们不希望问题变得太复杂以至于完全变成一个语义学争论,因此我姑且将这个因素称为“可共存的精神状态”。 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恋爱的双方才会有可能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这样的共同生活可能是同居、可能是一同旅游、可能是经常见面的同城情侣、可能是两地奔波的周末情侣,总之有很多种情形的可能。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当上面这个模型成立的时候,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对恋人不是一时激情了,而是一个比较长期并且有发展的爱情关系。于是,爱情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通常称之为“长期关系”(long-term relationship)。 长期关系是爱情发展的一个飞跃,这是至为关键的一个转变。例如,一个年轻男子在丽江度假,这时候他发现了一个迷人的姑娘,他鼓起勇气上前搭讪,两个人感觉不错,于是他们一起喝了一杯小酒。傍晚的时候他们一起看着河灯,然后忘情地接吻了,当天晚上他们发生了性关系。因为做爱之后他们感觉不错,于是接着他们又做了几次。第二天他们两个如胶似漆,他们周游了丽江所有浪漫的景点,感觉棒极了。两个人的脑子里都充满了对方,眼镜都痴情地互相盯着,片刻都不愿意从对方的身上离开。他们希望,如果这辈子能够在一起度过,该是多么好啊。但是第三天早晨,女孩跟男孩子说,她不得不回美国的学校去了,所以她不得不离开去机场赶飞机。他们依依不舍,但是愉快地分开了。在这个故事里面,这对年轻人有没有爱情呢?我们认为毫无疑问是有的,因为他们的关系满足了所有三个爱情的必然要素。但是这却不是一个长期关系。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过短暂,根本来不及互相确认对方是不是合适,不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可能也没来得及聊各自的家庭环境,宗教信仰。总之,那些可能扫兴的东西都没来得及出现——比方说如果这个故事发展成这个男孩子为了追求她,三个月后来到了美国的她的大学,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下,于是他们一起生活了一个星期。结果这个男孩子发现这个女孩子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大小姐,脑子里想的除了消费就是消费,根本没有任何深邃的东西;除此之外她还特别的伪善和势利,看不起和她消费水平不一样的穷人。他觉得对她的爱恋已经在这一个星期里消耗完了。与此同时,这个女孩子则觉得这个男的是一个可耻的凤凰男,他满嘴的文学艺术仁义道德,但是却拿不出一毛钱真材实料;他假装自己胸怀大志,但是从来不付诸行动;并且,他从家乡带来的肮脏的生活习惯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于是他们刚开始相互试探对方底线,接着小规模地吵架,终于互相都大发雷霆,分别觉得对方是世界上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人。许许多多的浪漫爱情故事之所以浪漫,是因为没有触及到“可共存的精神状态”这个层面,于是这些爱情故事显得既突然又强烈,既纯真又感人,于是大家往往产生这样的一个错觉:爱情是超越国界、也超越阶级、不管经济程度、也忽视教育水平……以及别的凡此种种的。没错,有的爱情可能能够超越这些东西,也有的爱情经受不住这些东西的考验。当我们谈论长久关系的时候,我们指的是那些已经经历住了这些纷扰事情的考验的爱情状态。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大的变故,没有别的诱惑,两个年轻人不仅建立起了费雪说的三要素,还相互照料,彼此容忍,终于修成了第四个要素,那么他们大可以结婚生子,交代此生。很多时候,人们也的确这么做到了。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爱情的考验远比上文说的这样严酷和复杂,有可能发生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新鲜的挑战、难以抵御的冲击、不可思议的诱惑。有时候,我们会出轨;有时候,我们会厌倦;我们还会忍无可忍…… 我们发现,有的恋人在重大打击之下仍然可以相爱如初。他们可能有一方出轨,但是另一方仍然会耐心忍受,静静等待,直到对方迷途知返;他们也有可能完全不把出轨当做一件大事,他们可以各自享受性爱,但是仍然能够互相爱得死去活来。还有可能其中一方已经辞世,而另一方却忠贞不渝,虽然有许多机会和无数的理由,就是没有再结连理。也有可能一对情侣因为某种原因而分开,但是经历了长久的分别之后,他们竟然爱得如此之深,都没有移情别恋,最终修成正果……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惊叹于爱情的力量,它竟然如此之强大,能够影响一个人如此之深吗?同时问题也来了,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强大爱情,而另一些人却无缘收获这样的爱情呢?这些强大的恋爱者身上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普通的恋爱者身上不存在呢?他们只是爱得格外地深吗? 当然,爱得深当然是一种可能。但是我觉得更有说服力的可能性是这样的:这些人分享着某种强大的东西,这种东西比舒适的生活要强大、比等待的痛苦要强大、比嫉妒要强大、甚至比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爱情都要重要。他们在这种东西里面收获如此之多,或者如此地不愿意放弃这种东西,以至于他们能够“坚持”下来。这种东西可能是某种事业(例如相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学术抱负),也有可能是某种宗教原因(誓言、宗教体验等等),也有可能是某种他们特别看重的,认为比自己的爱情要重要的东西(家族荣誉、孩子)等等。这个东西有可能是正面的,它让爱情更加牢固,更加深邃和崇高;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它是一个束缚和羁绊。但它毫无疑问是强大而重要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超越界”。 这下子,这个模型就清晰了然了,它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模型的最下方,有三个三角形,它代表着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三个要素组成了一个能够不仅被自己认为是爱情,也被世俗称之为爱情的关系。这世界上的爱情类型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只要是被广泛认同,没有太大争议的爱情,一定具备着这三个要素。 而在第二层,有着一个五边形。这个五边形和下面三个三角形构成了一个稳定而长期的爱情关系。这样的恋爱关系已经可以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了。也有很多的恋人,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因为没有遭遇更大的挑战,于是就一直在这个阶段,宁静幸福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世界上总是有一些牢固不破的爱情,这些恋人经历了重重考验,依然走到一起;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强大的诱惑,仍然矢志不渝。这就牵涉到这个模型的最上面一层,这个圆形代表的是超越界。如果我们希望坚守一份超级的爱情,那必须要具备超越的力量。 在这里,有的人会发出疑问:如果忠贞爱情不得不依靠超越界的力量,那么我等凡夫,没有太大理想也没有什么宗教体验,只想平平稳稳交代掉自己一生的这些人,岂不是无缘这种完满的爱情了吗?我们想回答说,正如之前我们反复提到的,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大小之分。如果一个人具有平凡的能力,那么自然能够达成平凡的爱情;如果一个人有着超凡的爱的能力,那么他收获一个超凡的爱情也没什么值得惊奇的。如果一个平凡的人希冀得到一份伟大的爱情,那么我们应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真我,然后和爱人一起领略一些超越了我们自己的生命,超越了我们凡俗的人生的伟大事物。如果我们的人生找到了一个超越的支点,那么我们的爱情也变得格外的有意义。 我们有一个野心:我们希望通过对爱情的研究,让恋爱变得轻松一些,变得更加的可体会可控制。通过建立这个模型,我们已经对爱情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爱情并不像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作品所粉饰的那样是不可捉摸的或者是神秘的,爱情有自己的要素,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恋爱者完全可以对照这个模型,来揣摩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并且做出决断,下一步应该要怎么办。如此一来,那种经常在恋爱者身上出现的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情形就可以解决了。 例如,有一个某甲,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追求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很喜欢跟她待在一起,他们有许多的共同爱好,有聊不完的话题,而且他们相互吸引,以至于经常放下手中重要的事情,就为了出门约会去看看风景聊聊心情。他们也偶尔共度良宵,感觉也相当不错,甚至在几个独眠的夜里,他们如此思念对方,乃至于半夜跑到对方的住处去过夜。这时候某甲陷入了疑惑:我跟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恋爱阶段,我和她的爱情要何去何从呢? 如果这个某甲有缘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应该要扪心自问,他和姑娘的关系是不是已经满足了三个三角形的基础。稍加揣摩之后发现,他们满足了性欲和浪漫关系两个要素,第三个要素依存感,还不明确。于是某甲叩问心灵,自己跟姑娘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宁静和谐,有没有觉得很放松呢?他发现是这样的,他跟她在一起的时候,觉得生活的压力,背时遭劫的不顺,都被抛开了,真是一种轻松的体验。但是他依然不知道姑娘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于是某甲需要做的就是拿起电话,好好地跟这个女孩子聊一聊。他打电话问女孩儿:“你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轻松愉快呢?你有没有觉得宁静放松,还是感觉压力很大?”当这个女孩子说:“是啊,我真的很喜欢跟你在一起,因为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要跟你合为一体了,我觉得轻松极了,我觉得很有安全感。”那么某甲就可以断定,他们已经具备了这三个元素,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跟女孩子说:“我觉得我们是时候在一起了,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女朋友?你愿意搬过来住吗?” 正如这篇文章说的,爱情并不是什么扑朔迷离的幻觉,也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团浆糊,它也不是电光火石的一个冲动,也不是一个谜;至于那些声称爱情不存在,或者说爱情只是幼稚的人的一种猜想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爱情是一种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考的实实在在的人类情感。如果我们对它了解得足够深,我们就能成为这种情感的大师。今天我们接触到了杰出的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日后我们还会有机会接触到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划时代的社会活动家米歇尔•福柯、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著名的浪子和卓越的天才萨特、又是医生又是神婆的弗洛伊德……他们会在爱情这个话题上讲一些什么引人入胜的观点呢? |